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正文

加固行业发展(加固行业前景)

2023-11-16 13877 0 评论 企业管理


  

本文目录

  

  1. 建筑行业前景如何
  2. 减隔震行业前景如何
  3. 未来5年光伏行业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1、建筑行业发展基础行业,一定会继续存在,而且我们国家也不可能让这种行业消亡。毕竟建筑工程行业技术含量很高,不是简简单单地视为盖房子这么肤浅,一切土木工程设施都有所需求,所以就业面就很宽,所涉及的工种、技术、人才就很广泛,就比如高速公路的修建,机场的修建,高铁的修建等,所以这行业一定会存在,而且在未来的发展路上肯定有发挥它价值的地方。

  

2、所以说单纯只是说建筑工程行业不行了,房产业不行了,这仅仅是单一行业不行的问题,所涉及的领域和问题太多了,比如建材、金融都会受到牵连。如果不稳定整体社会平稳发展的局面,很容易引起经济危机,这是任何人都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3、建筑工程行业不能说是夕阳行业,也不能说是朝阳行业,但是真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和平年代,房子年年需要盖,动荡年代那更是需要基础设施建设了。未来结构修缮、抗震加固、旧房改造、绿色建筑都是大趋势。

  

4、经济发展是有周期和过程的,中国经济经历了四十年的高速发展,现在慢慢放缓脚步,整个经济步伐放缓,各行各业都顿时感受到了压力,全社会都不适应。特别是见证改革开放大发展的潮流,城市一天一个样,以后要慢慢适应缓慢发展的节奏。

  

5、早几年的大开发,建筑房产行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土地财政也是政府快速提升收入的渠道,城市发展大量造房子,解决了好几亿人的饭碗问题。目前房地产行业渐入寒冬阶段,城市扩张不再无限扩张,城市增量也越来越少,建筑行业要慢慢推出火车头的地位。建筑行业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更换了角色,同时也经历了3年疫情的洗礼,让行业发展没能像早些年那么蓬勃,让人以夕阳产业的错觉。

  

6、但是国家对于建筑行业也是有新的规划和新的战略的,从工业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未来的建筑产业肯定围绕着高科技、大数据、智能化来转变,数字化的建筑行业越来越成为大发展的趋势,而传统部分会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7、所以对于目前建筑工程行业来说,比较有机会的前景莫过于要把握好新的创新点。基于大环境的升级转变,把握前瞻性发展机遇,是每一位建筑行业从业者需要了解到的时代变化。

  

8、对于一般从业者而言,建筑行业的职业证书,能考尽考,不但能提升个人技能水平,同时在经济效益上产生不少的良性收益,证书就相当于个人的资质水平认证书,通过资质托管等手法,为从业者创造额外的收入,这也是不可多得而且最有效的变现手法。

  

9、对于创业者而言更是要与时俱进,贴合建工行业的实际需要,按需装备自身的行业服务资质,这样才能更能开拓宽广的合作路线,赢得更多项目工程。

  

10、祝愿每一位建筑从业者都有更美好的前景!

  

我国为地震多发区,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9%,全国地震设防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因此加快建筑工程的减隔震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需求,为此国家立法历时8年之久,终于在2019年发布了《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将其纳入2020年国务院立法计划中,且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2020年工作要点》再次强调加快推进立法进程。未来随着立法的落地,强制性减隔震的应用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减隔震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我国为地震多发国家对减隔震需求紧迫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影响,是个地震多发国家。据统计,我国大陆7级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1/2;我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9%。

  

据统计,我国30个省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19个省份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12个省份发生过8级地震。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和云南、四川西部,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新疆及甘肃、宁夏,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地区等。其中云南省全部国土面积都处于6度及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度和8度设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8.6%,加上9度区,占总面积的84%,设防区面积之大,烈度之高,居全国首位

  

而由于我国减隔震研究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在同等强度地震下,我国受到地震的损害比发达国家更严重,美国1989年加州洛马普里埃7.1级地震死亡人数为63人,日本1995年阪神7.3级地震死亡人数为6500人,而2008年我国汶川8.0级地震死亡人数达6.9万人,是日本和美国的数十倍,甚至高于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因此,在我国研发和应用建筑减隔震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需求。

  

我国减隔震起步较晚目前处于发展初期

  

全球减隔震技术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我国直到80年代后期,才开始关注减隔震技术,并于1993年才出现首栋间减隔震建筑。2001年,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写入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志着隔震消能技术在我国的成熟发展。此外随着2008年汶川地震后修订《防震减灾》,2010年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隔震使用范围的调整,以及2014年发布政策加大隔震建筑全国推广力度等,我国减隔震逐渐受到重视,减隔震建筑开始在全国推广开来。

  

随着近年来,我国减隔震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广,目前建筑减隔震技术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几乎都有应用,包括云南、新疆、四川、陕西、甘肃、河北、江苏、山西、北京、山东、宁夏、天津、广东、海南、福建、内蒙、青海、上海、广西、河南、吉林、台湾等省市。

  

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印发2016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有关统计数据的函》、《关于印发2017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工作有关统计数据的函》以及《全国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进展情况的通报》(每年分四个季度统计)的统计情况,2016-2018年我国新开工减隔震工程895、2042、1783项,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开工减隔震工程916项(由于新冠疫情影响,2019年第四季度统计数未公布)。整体来看,国内建筑减隔震产品的市场需求呈现增长态势。但受国内宏观经济影响,2019年学校、医院、大型公益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内的新开工的减隔震建筑项目数量略有下降。截至2019年前三季度末,全国累计竣工减隔震工程7000项。

  

市场规模方面,减隔震建筑按新开工计算;每栋建筑隔震产品的使用量,则参考震安科技2017年发货在建隔震建筑563栋,隔震产品销售26569套计算,则平均每栋建筑隔震产品用量在47套左右;每套产品的价格,参照震安科技,2016-2019年公司产品平均单价为9014、8735、9546、11447元。2019年按照新开工1300栋计算(四季度数据因疫情影响尚未公布),则2016-2019年我国减隔震产品规模分别约为3.78、8.38、8.00、6.99亿元,市场规模总体较小,且变化较大。

  

市场竞争方面,目前国内具备自主研发生产能力、持续时间较长的企业大体有:云南1家、江苏4家、河北1家、广东1家、四川1家、湖南1家、广西1家、浙江1家、上海2家、北京1家。具体企业分别为:无锡圣丰建筑新材料有限公司、衡水震泰隔震器材有限公司、广东宇泰制震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强实隔震科技有限公司、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东方工程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浙江天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海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路博减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蓝科建筑减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容大减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大德减震科技有限公司、云南震安减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震安科技是全国领先的隔震产品(隔震支座)生产企业,行业市占率超30%,公司年销售减隔震产品3.5万套以上,未来2年三大新项目的陆续投产将新增12.2万套减隔震产品产能;时代新材代在全球汽车减振领域规模排名第三,在新型减振产品和新项目产品获得市场突破。轨道交通板块是时代新材主营业务的核心板块之一,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达20%以上,其中桥梁及建筑工程减隔震产品质量受国际认可,截至2019年,时代新材桥梁支座产能为50400件。

  

但其实从我国当前各省市减隔震建筑及全国间隔产品规模来看,当前我国减隔震建筑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即使是减隔震建筑数量最多,规模占比最大的云南,其减隔震建设的渗透率也不到1%,行业发展还有待政策和市场的大力推动。

  

政策加快减隔震市场发展,强制性政策呼之欲出

  

2009年以前,我国减隔震行业相关政策主要是技术规范类,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

  

CECS126:2001)、《橡胶支座第 3部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

  

GB20688.3-2006)等。2009年以后国家开始加快减隔震的应用推广,如2009年5月住建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以上地区的甲、乙类新建中小学校舍,符合隔震技术使用条件,鼓励优先采用隔震技术;2014年2月住建部发布《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鼓励和提出,抗震设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或地震灾后重建阶段的公共建筑采用减隔震技术。该文件的推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多个省份和自治区转发并要求执行。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推出的司法部、住建部发布《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减隔震行业影响重大,管理条例相较过去的政策性文件在推行态度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同时也增添多个重要内容。首先,管理条例由过去鼓励性的关键词更换为“应当采用”的强制性用词,标志着国内减隔震行业在国家政策层面正式由鼓励性向强制性转变。其次,管理条例新增内容包括减隔震应用领域的拓宽,由原来的“学校和医院”向“养老机构”、“应急避难场所”等延伸,同时提出抗震加固要求以及装配式建筑的减隔震应用支持。

  

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快高烈度区地区的减隔震“强制性”要求,国家已经将《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已列入2020国务院立法计划,预计年底或2021年初落地概率极大。届时将极大的推动我国减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规模。

  

我国减隔震市场空间巨大,百亿规模可期

  

数据显示,我国地震设防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0%。2019年全国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约35.32亿平方米,则粗略估计地震防区内新开工面积约为21.19亿平方米。未来随着《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的落地实施,我国减隔震应用范围和应用规模将不断扩大,假设隔震应用单位造价约100元/平,按照2019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假设,当地震设防区减隔震应用渗透达1%时,则减隔震市场规模可达22亿元;渗透率达5%时,规模可达106亿元;渗透率达10%时,规模可达219亿元,行业空间巨大。

  

此外,随着减隔震行业的快速发展,《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强制范围外应用,如LNG、商业地产、IDC也将扩大影响,加之随着我国基础设施补短板和LNG等公共建筑类别抗震设计需求刚性,未来减隔震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减震器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国内光伏行业上市公司主要有隆基股份(601012)、金高科技(002459)、晶科能源(688223)、通威股份(600438)、天合光能(688599)等。

  

本文核心数据:产能利用率、装机容量、弃光率、光伏发电量、系统建设成本。

  

光伏产业,简称PV(光伏),主要指硅材料应用开发形成的光电转换产业链,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制造和光伏发电应用。随着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国家目标的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光伏与复兴号高铁、国产商用飞机、新一代运载火箭一起获得了中共十九大纪念邮票。光伏产业地位显著提升,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光伏产业的下游应用主要是光伏发电,根据建设规划定位可分为集中式光伏发电系统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集中式光伏发电系统,如大型西北地面光伏发电系统;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以> 6MW为界),如工商企业和住宅建筑的屋顶光伏发电系统。

  

随着光伏发电在能源供应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光伏相关产业也日益壮大,形成了从高纯硅材料、硅锭/棒/片、电池/组件、光伏辅助材料和配件、光伏生产设备到光伏产品的系统集成和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光伏产业链的上游主要是与光伏电池相关的原材料,包括构成电池的单晶硅和多晶硅。上游单晶硅和多晶硅生产商主要有保利协鑫、隆基、通威、中环。然而,硅片生产企业已呈现双寡头格局,中国的太阳能硅片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在中国市场,主流厂商主要有隆基和中环,产能格局依然高度集中。在硅片对外销售规模中,中环股份和隆基股份占据绝对领先地位。

  

中游主要是电池芯片和电池模组制造商以及系统集成企业。电池芯片和模组的中游厂商主要有通威、隆基、晶澳等。光伏发电系统中的逆变器厂商主要有阳光电源等企业;系统集成包括亿晶光电、正泰电气等。一些企业如隆基,已经基本形成了从单晶硅到组件再到电站光伏运营的完整光伏发电产业链。是下游光伏发电应用领域,包括分布式光伏发电和集中式电站。

  

行业发展过程: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在欧洲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中国的光伏产业从2005年左右开始起步。十几年来,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建立了完整的市场环境和配套环境。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同时参与国际竞争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全新名片,推动中国能源改革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在制造规模、产业化技术水平、应用市场拓展和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具备了坚实的智能光伏基础。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行业背景:政策加持,光伏产业加速发展

  

我国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促进增加能源供给,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市场。自2006年以来,为鼓励和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国家能源局、住建部等部门密集出台政策文件,支持和规范光伏产业发展,涵盖了生产、销售、财税、补贴、土地政策等产业发展的各个相关方面。

  

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旨在“十五”期间有效引导产业智能化升级,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从而推动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保持我国作为世界光伏制造和装机应用第一大国的地位。

  

“3060年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是一项具有多重目标和约束的系统性经济和社会变革。重塑中国经济结构、能源结构,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历史性的突破,需要处理好发展与减排、减碳与安全、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期、建立与破除、政府与市场、国内与国际等多维关系。“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的目标将对中国光伏产业产生显著的多维影响。

  

1.光伏产品市场供应能力较强,产能利用率有待提高。

  

根据光伏行业市场重点公司光伏产品产量和产能利用率,2021年中国光伏产品市场供给能力较强,隆基绿能光伏产品产量遥遥领先其他公司,单晶硅片产量达到69.96GW,单晶组件产量达到38.69GW,从产能利用率来看,2021年光伏市场公司产能利用率不高,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光伏新增装机再创新高,累计装机超过300 GW。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特别是2013年以来,在国家和地区政策的推动下,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我国呈现爆发式增长。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17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53.06GW,创历史新高。2018年,受光伏531新政影响,各地光伏发电新开工项目下降,全年新增装机受国家光伏行业补贴、财政扶持等政策影响,2020年和2021年光伏装机大幅上升。2020年,中国光伏装机容量增加48.20GW,同比增长59%。2021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再创新高,达到54.88GW,同比增长14%。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13年以来,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快速增长。2013年,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仅为19.42GW,到2019年已经增长到204.58GW。2013-2019年,中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增长超过10倍。到2021年,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306.56GW,同比增长21%。

  

3.光伏弃光率明显下降,光伏发电量稳步增长。

  

随着光伏发电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也存在严重的弃光问题。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5-2018年,新疆和甘肃最高弃光率超过30%。2019-2021年,新疆和甘肃轻弃率明显下降,2021年新疆轻弃率降至1.7%,甘肃降至1.5%。弃光率的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光伏发电的并网运行,促进了资源的利用水平。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13年以来,我国光伏发电量快速增长。2013年全国光伏发电量仅为91亿千瓦时。到2021年,全国光伏发电量32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预计2021年,我国光伏发电量将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92%。

  

4.光伏发电系统建设成本呈下降趋势,光伏上网进入平价。

  

我国地面光伏系统初期总投资主要由组件、逆变器、支架、电缆、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等关键设备费用,以及土地费用、电网接入、建设安装和管理费用构成。其中,一次设备包括箱式变压器、主变压器、开关柜、升压站(50MW、110kV)等设备,二次设备包括监控和通信设备。土地成本包括全生命周期地租、植被恢复费或相关补偿费;电网的接入成本只包括50MW、110kV、10km的反向改造;管理费用包括前期管理、勘测、设计和招标。建筑安装费用主要是人工费、土方工程费、常规钢筋混凝土费等。,且未来下跌空间不大。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组件、逆变器等关键设备的成本仍有一定下降空间。网络连接、土地、项目前期开发费用等。都是非技术成本,不同地区和项目差异很大。降低非技术成本,有助于加速光伏发电低价上网推广。

  

2021年中国地面光伏系统初始总投资成本约为4.15元/w,比2020年上涨0.16元/W,涨幅为4%。其中,组件约占投资成本的46%,比2020年提高了7%。非技术成本约占14.1%(不含融资成本),比2020年下降3.2个百分点。预计2022年,随着产业链各环节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组件价格将回归合理水平,光伏系统初期总投资成本将降至3.93元/w。

  

中国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系统初期总投资主要由组件、逆变器、支架、电缆、安装费用、并网、屋顶租赁、屋顶加固、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构成。一次设备包括箱式变压器、开关箱和预制舱。根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0年和2021年中国工业和商业分布式光伏系统的初始投资成本分别为3.38元/W和3.74元/W,预计2022年将降至3.53元/W。

  

2020年中国光伏上网电价补贴政策结束,平价逼近:中国上网电价政策经历了标杆电价、竞价上网、平价上网三个阶段。2020年招标项目规模26GW,增长14%。同时,2020年也将是光伏并网平价年,平价项目33GW,增长124%,首次超过招标项目规模。平价将至,2021年将是中国光伏上网全面平价元年。

加固行业发展(加固行业前景)


复制成功